北京:
纽约:
东京:
伦敦:
首页 市场速递 实时资讯 市场评论 财经日历 黄金原油 货币专题 会员分析 产品服务 投资学院 全网信息
【银河晨报】3.26丨宏观:后续政府债发行节奏或决定市场利率走势

作者:中国银河证券 2024-03-26 08:59


银河观点

宏观:后续政府债发行节奏或决定市场利率走势

章俊丨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

S0130523070003

一、核心观点

从历史经验来看,当实体融资需求降低,而政府债券融资占社融比重较高时期,新增政府债券的供给与市场利率相关性显著提升,例如2018年底、2019年下半年、2020年上半年、2021年底至2022年初、2023年下半年至今,均是如此。从去年四季度以来,政府债融资占比始终处于高位,且目前尚未看到实体融资需求的显著改善。因此,我们认为今年后续政府债券的发行节奏或将显著影响后三个季度资金压力和利率水平,以及货币政策走向。有必要对其发行规模和节奏进行测算和推演。

今年财政可用资金大于去年,但政府债总供给小于去年,发行节奏较为重要。2024年全年新增政府债券合计为8.96万亿(3.34万亿国债、3.9万亿专项债、1万亿特别国债、0.72万亿一般债),但考虑到去年的万亿国债大部分在今年使用(按8000亿计算),今年政府债务提供的实际资金规模为9.76万亿,显著大于去年7.88万亿。但去年由于特殊再融资债券的发行,实际政府债券供给为9.6万亿。考虑到当前地方债务限额的“余粮”已经不足一万亿,继续大规模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的可能性较小,因此,2024年整体新增政府债供给8.96万亿,小于去年的9.6万亿。

当前政府债券发行进度如何?目前各类政府债的总发行进度为15.7%,略低于过去五年平均水平(17.8%)。其中主要是专项债发行进度(13.6%)大幅低于往年均值(25%),一般债发行进度基本与往年持平,国债发行显著前置,目前已使用全年限额18.2%,高于过去五年的平均水平的2%。根据之前各地方政府公布的一季度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计划,一般债目前基本发行完毕,专项债仍有约2100亿左右尚未发行。国债方面按照当前发行节奏估计一季度还有2200亿左右发行规模。

后续三季度政府债券如何发行?债券供给和资金压力如何?按照上述地方债和国债一季度的发行规模测算,我们预计今年后三季度还有总计约7.1万亿(略小于去年同期的7.8万亿)的政府债券净融资规模,其中包括3.15万亿专项债、2.5万亿国债、0.45万亿一般债以及尚未开始发行的1万亿特别国债。我们预计特别国债或将在4月开始发行,且大概率采取公开发行加定向降准的方式。因此将其纳入后续债券供给,对后续政府债发行节奏或存在三种可能的发行路径。

三种政府债券发行路径推演:路径1:简单的总量平滑发行,即7.1万亿政府债按月平均至后续9个月(每月约8000亿发行规模),这种发行方式有助于呵护资金面的年度内平稳,但可能造成部分资金难以在当年形成实物工作量,尤其是对用于投资的专项债而言,往年基本均在9月底前发行完毕;路径2:九月前集中发行专项债和特别国债,一般债和国债平滑发行,此种发行方式能够最大限度保障政府债在当年流入实体,但相应的二、三季度的债券发行压力较大(每月约1万亿发行规模);路径3:9月前集中发行专项债和特别国债,一般债和国债发行相对后置,相比较而言,此种发行路径能够兼顾债券资金形成实物工作量和平滑资金压力的需求,我们认为是相对更优解。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上述哪种发行路径,今年二、三季度的政府债供给压力都将大于去年同期,路径1和路径3或在今年7月份之后供给量小于去年,路径2则需在9月份之后。

三点主要结论:一是从政府债发行的路径推演来看,今年二、三季度的资金供给压力将大于去年,届时可能是货币政策降准、降息配合的时间窗口;二是在当前财政和货币政策协同配合的政策导向下,财政或需采取第三种政府债发行路径,以配合货币政策平滑年内资金压力,那么二三季度的地方一般债和普通国债发行则需要放慢节奏;三是根据历史经验来看,在二、三季度政府债供给显著提升的情景下,如果后续市场融资需求仍未显著改善,那么资金利率水平短期上行的可能性较高。

二、风险提示

1.政策理解不到位的风险。

2.财政政策不及预期的风险。

3.经济超预期下行的风险。

宏观: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外延 


章俊丨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

S0130523070003


高明丨宏观经济分析师

S0130522120001


许冬石丨宏观经济分析师

S0130515030003


吴京丨政策分析师

S0130523080001

一、核心观点

新质生产力,形成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球背景,建基于“社会主要矛盾转换”之后的中国实践。时代的变迁带来了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引发了政策目标的调整、需求结构的演变、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生产要素范围扩大、结构调整与组合方式变化。每一个方面都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在并将持续经历质变,这将改变资产配置的底层逻辑。

1.政策目标调整:自主创新、国家安全、共同富裕、绿色低碳、风险化解等目标权重明显上升,经济增长不再是唯一的高权重目标。

2.要素结构变革:考虑到现阶段人口结构演变的趋势,土地、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约束,以及工业化城镇化后期的投资效率递减,未来只能更依赖全要素生产率。

3.需求结构演变:随着人均GDP的提升、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国际贸易格局的重构,中国的总需求会进一步从投资驱动型、出口导向型的经济转向消费主导型的经济。

4.产业结构升级:以房地产、建筑业、加工制造业为主力的产业结构面临发展上限,产业结构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展是必然趋势。上端主要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下端则是文化、教育、卫生、商务服务等高端服务业。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系统阐释新质生产力,并提出了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绿色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五方面内容。其中,质态、原创性颠覆性、催生、跃升、TFP,是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五个核心关键词。

1.质态:生产力系统的关联状态。新质生产力质态包括创新主导、摆脱传统、“三高”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共四个方面。其中,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最具决定性的一方面。

2.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原创性、颠覆性”是在讲话中重复了两次的关键词,是衡量科技创新水平的一个严格标准。

3.催生: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具体落实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这包括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四个重点。

4.跃升: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包括劳动者跃升到更高素质,劳动资料跃升到更高技术含量,劳动对象跃升到更广范围,以及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更是系统性的跃升。

5.全要素生产率(TFP):新质生产力以TFP的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但进入服务业主导时期,TFP提升难度会上升,这就是所谓的“鲍莫尔病”。从生产函数的角度来看,提升TFP包括通过技术进步直接提升潜在增速,以及提升传统要素质量、引进新的生产要素、优化要素组合方式、重构生产函数等。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大举措:一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二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三是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这在实践层面上将新质生产力落实到了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数字经济等技术与行业之上。

二、风险提示

对政策理解不到位的风险。

环保公用:政策持续完善,火电转型可期、新能源方向明确——《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点评 


陶贻功丨环保公用行业首席分析师

S0130522030001


梁悠南环保公用行业分析师

S0130523070002

一、核心观点

事件:国家能源局近期印发《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对2024年能源生产保供及结构提出目标:全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9.8亿吨标准煤左右。煤炭稳产增产;原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以上,天然气保持快速上产态势。发电装机达到31.7亿千瓦左右,发电量达到9.96万亿千瓦时左右等。

装机规模有望超额完成目标,可再生能源占比持续提升。“指导意见”明确2024年发电装机达到31.7亿千瓦左右,相比2023年增加2.5亿千瓦。2023年我国新增装机3.3亿千瓦,其中以风电、光伏为主的清洁能源新增装机超过3亿千瓦,占比在90%左右。目前光伏组件、贷款利率等均处于较低位置,考虑到新能源消纳红线降低有利于提升新能源装机增长空间,今年风、光装机规模有望再创新高,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在2023年历史性超过化石能源后,占比将继续提升,装机结构将持续优化。

火电:煤炭稳产增产促煤价中枢下移,火电转型迎新发展空间。“指导意见”指出要强化化石能源安全兜底保障,明确煤炭稳产增产的同时通过运输通道及储备能力建设提升供给弹性。2023年火电发电量占比66%,仍是最重要的主力电源,且为新能源发电提供主要的调峰保障,煤炭的稳产增产有望带动煤价中枢下移,从而提升火电能源保障能力。“指导意见”提出,印发实施指导火电转型发展的相关政策;推动煤炭、煤电一体化联营,合理布局支撑性调节性煤电。我们判断,随着火电向调节性电源转型以及煤电一体化发展,火电将迎来新的发展空间。

新能源:优化消纳率打开装机增长空间,绿证、碳市场衔接提升绿电价值:“指导意见”指出,要稳步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有序推动项目建成投产。统筹优化海上风电布局,推动海上风电基地建设,稳妥有序推动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发展;科学优化新能源利用率目标;持续推进绿证全覆盖和应用拓展,加强绿证与国内碳市场的衔接和国际认可,进一步提高绿证影响力。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能源是绿色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优化消纳率目标将有阻力新能源打开装机瓶颈,而随着绿电体系的逐步完善,新能源的环境价值也将得到持续提升。

二、投资建议

“指导意见”强调了化石能源的能源完全兜底保障重任以及清洁化低碳发展道路,也明确提出多个举措、政策为新能源成为主力电源“保驾护航”,电力行业持续向好。短期推荐具备政策催化、业绩持续改善、估值有提升空间的火电板块,此外也应关注煤电一体化以及燃机产业链的投资机会;核电、水电业绩确定性高,分红能力强,具备长期配置价值,新能源相关政策持续完善,长期成长空间广阔,可逢低进行战略性配置。个股方面,建议关注:皖能电力、浙能电力、华电国际、国电电力、华能国际、长江电力、川投能源、中国广核、中国核电、九丰能源等。

三、风险提示

装机规模不及预期的风险;煤炭价格持续高位的风险;上网电价下调的风险;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等。

数字经济:提升虚拟现实产业发展,促进AI+新质生产力升级


岳铮丨传媒行业分析师

S0130522030006

一、核心观点

数字经济引领着新质生产力,正带动各应用场景的广泛变革。自2012年以来,我国数字经济平均增速15.9%,已连续11年显著高于GDP增速,数字经济正在成为经济的“稳定器”、“加速器”。而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其定义涵盖了技术突破、生产要素创新和产业转型。我们认为,数字经济正引领新质生产力,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扩展现实等关键技术的融合应用,引领内容创作、分发和消费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AI+赋能虚拟现实产业,推动内容端迈向“无限供给”:开源生态的大背景为人工智能迭代奠定强大的基础,AI+等新质生产力随着不断发展进化为行业的降本增效和内容生态发展提供了技术加持,而庞大的互联网用户规模为虚拟现实产业提供了潜在用户基数。我们认为:这些进步不仅降低了内容的开发成本,加速了内容创造,还为虚拟现实体验提供了更丰富的视觉效果和更深层次的互动性。内容开发成本的降低和用户体验的增强将会使更多用户愿意成为内容市场的消费者,有望推动内容端向着“无限供给”发展。可以预期,产业内将迎来更加多样化的应用场景、更高数量和质量的应用内容,带给用户更深度的沉浸体验。

行业未来展望:VR 定位为具有沉浸、交互特性的媒介载体,有望对游戏机、投影仪、电视等娱乐场景进行渗透,进而发展成为健身、医疗、教育等多维度的生活场景的辅助工具。展望未来:1)VR硬件出货量有望重回增长:2023年头部VR厂商的爆款硬件新品较少,出货量整体明显下滑。随着Apple Vision Pro发布,苹果自带的内容生态有望丰富整个行业内容生态,进而反哺硬件出货量,带动硬件出货量回暖;2)VR影视,技术革新或将优化观看体验:Apple Vision Pro在应用商店中上线了Disney+、Netflix、亚马逊Prime Video等内容平台,有望凭借其先进的空间音频系统、高分辨率micro-OLED 的3D显示,显著提升用户的观影体验;3)VR游戏,创新空间游戏及交互游戏提升游戏体验;4)VR办公,探索多样化办公方式;5)VR生活,打破时间空间限制,重塑生活场景。

二、投资建议

数字经济将引领新质生产力,推动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进步。从虚拟现实这一子领域来看,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对虚拟现实领域的加成主要表现在资源制作的效率提升、虚拟环境的动态交互能力增强以及三维模型生成的精度和速度提高。我们认为这些进步不仅降低了开发成本,加速了内容创造,还为虚拟现实体验提供了更丰富的视觉效果和更深层次的互动性。

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化,我们可以预期产业内将迎来更加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和更深度的用户沉浸体验。建议关注在相关内容生态已有布局的公司:芒果超媒(300413.SZ)、恒信东方(300081.SZ)、恺英网络(002517.SZ)、锋尚文化(300860.SZ)等。

三、风险提示

1、政策及监管环境的风险:

2、技术迭代不及预期的风险;

3、硬件出货量不及预期的风险;

4、需求下滑或消纳能力不足的风险;

5、AIGC技术应用落地不及预期的风险;

6、市场竞争的风险。






评级体系:

评级标准为报告发布日后的6到12个月行业指数(或公司股价)相对市场表现,其中:A 股市场以沪深 300指数为基准,新三板市场以三板成指(针对协议转让标的)或三板做市指数(针对做市转让标的)为基准,北交所市场以北证50指数为基准,香港市场以摩根士丹利中国指数为基准。

行业评级

推荐:相对基准指数涨幅10%以上。

中性:相对基准指数涨幅在-5%~10%之间。

回避:相对基准指数跌幅5%以上。

公司评级

推荐:相对基准指数涨幅20%以上。

谨慎推荐:相对基准指数涨幅在5%~20%之间。

中性:相对基准指数涨幅在-5%~5%之间。

回避:相对基准指数跌幅5%以上。


法律申明:

本公众订阅号为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河证券”)研究院依法设立、运营的两个研究官方订阅号之一(另一为“中国银河宏观”)。其他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名义注册的,或含有“银河研究”,或含有与银河研究品牌名称等相关信息的其他订阅号均不是银河研究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不是银河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均来自于银河证券研究院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本订阅号所摘录的研究报告内容经相关流程及微信信息发布审核等环节后在本订阅号内转载,本订阅号不承诺在第一时间转载相关内容,如需了解详细、完整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参见银河证券研究院发布的完整报告,任何研究观点以银河证券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本订阅号旨在交流证券研究经验。本订阅号所载的全部内容只提供给订阅人做参考之用,订阅人须自行确认自己具备理解证券研究报告的专业能力,保持自身的独立判断,不应认为本订阅号的内容可以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并不构成对订阅人的投资建议,并非作为买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邀请或保证,银河证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发布的任何内容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订阅号所提及的任何证券均可能含有重大的风险,订阅人需自行承担依据订阅号发布的任何内容进行投资决策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代表银河证券研究院在相关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结果及预测结论,会根据银河证券研究院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预先通知的情况下做出更改,敬请订阅者密切关注后续研究报告的最新相关结论。

本订阅号所转发的研究报告,均只代表银河证券研究院的观点。本订阅号不保证银河证券其他业务部门或附属机构给出与本微信公众号所发布研报结论不同甚至相反的投资意见,敬请订阅者留意。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订阅号发布的本图文消息仅面向银河证券客户中的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图文消息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并非银河证券客户中的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的版权归银河证券所有,银河证券对本订阅号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影像等)的复制、转载,均需注明银河研究的出处,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在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投资有风险,入市请谨慎。






本站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核实。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会员文章,其作者博客简介和文章内容,均由作者本人编写,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网站无关。理财18网不对简介和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做任何保证。理财18网未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直接联系网站用户。任何网站用户因私加会员联系方式而导致的相关账户泄露与资金损失,均由网站用户自行承担。

文章标题搜索     
  博客搜索     
更多精彩文章

中国银河证券    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证券行业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 公司拥有独特的历史、品牌和股东优势,行业内覆盖广泛的营业网络和规模领先的客户群,以及综合全面的业务实力,为政府、企业、机构和个人提供智库咨询、财富管理、投资银行、投资管理、国际业务等综合金融服务。致力于成为在亚洲资本市场上领先的投资银行和具有系统重要性的证券业金融机构。

Copyright @ 2004 - 2024 licai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