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纽约:
东京:
伦敦:
首页 市场速递 实时资讯 市场评论 财经日历 黄金原油 货币专题 会员分析 产品服务 投资学院 全网信息
2017互金高峰论坛召开 易通贷、点融等行业代表畅谈普惠金融 

作者:亿欧传媒 2017-12-19 14:23


  12月17日,网贷之家联合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江苏省互联网金融协会、广东互联网金融协会、浙江互联网金融联合会共同举办的“2017 互联网金融行业高峰论坛”圆满召开。易通贷、点融等作为业界资深平台受邀与会,易通贷COO赵明还与行业领导、专家共同探讨了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实践普惠金融的机遇和挑战。

  赵明认为,普惠金融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低门槛、垂直扁平化、小额分散等特色,正符合普惠金融的特点,并且已经为普惠金融事业做出了诸多贡献。

  互金服务普惠能力正不断提升

  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在致辞中表示,随着监管的不断加强,行业的三大特点已凸显。一是集中度明显提高,二是集聚的风险正在逐渐的化解,三是服务普惠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能力在不断提升。

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秘书长王?

  就普惠金融的角度来说,从此次峰会上发布的《网络借贷普惠金融实践白皮书(2017)》主题报告中更是得到了数据佐证。报告显示,2013年以来,网络借贷行业服务的小微企业累计业务成交量超2万亿元,P2P网贷小微企业借款从2013年年成交量仅124.32亿元,2017年至今已高达8722.80亿元,翻了超70倍,且仍然保持上扬的趋势;P2P网贷平台中涉及三农业务的累计成交量已达1023.46亿元,且一直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偏远地区各省份的借款个人或企业的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盈灿集团董事长兼网贷之家创始人徐红伟在发布会上表示:“互金赋能实体,践行普惠的时机已成熟。”

  从借款成本看,2015年网络借贷行业样本平台年化综合借款利率为26.4%,2016年急剧下降为22.47%,2017年为21.61%。报告指出,网络借贷模式在满足小微企业和普惠人群的借款需求,降低借款成本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支持实体经济是根本

  本次峰会上,行业专家、领导在发言中多次强调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原所长张承惠指出,网络借贷是实现普惠金融目标的重要工具。“互联网金融一开始就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就是为弥补现代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即便到现在有些负面新闻,互联网金融也并没有像持牌金融机构那样制造很多金融泡沫,脱实向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原所长张承惠

  作为业内资深平台,易通贷始终认为金融应该服务实体经济,否则就是毫无意义的泡沫。易通贷COO赵明表示,当前我国小微企业已经超过7000万,为国家和社会贡献了大量经济增长、创新活力和就业机会,但却很难获得传统金融体系的支持。因此易通贷决心深耕小微企业融资市场,并选择其中优质企业,为投资人提供优质资产,满足日益增长的投资理财需求,实现多方共赢。

    互金行业已经步入新时代

  由于庞大的市场需求和互联网行业发展基础,我国的FinTech的发展和应用业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普惠金融创新中心主任费方域认为,当下中国已度过了完善中国FinTech生态的阶段,进入营造全球领先的FinTech中心的发展阶段。FinTech是演进,更是颠覆,它代表着改革,是金融业服务的转型升级的方向。虽然FinTech发展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但这个基础已经奠定,道路已经摊开。

  针对网贷行业的最新发展态势,江苏省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岷峰总结道,2018年网贷行业的发展将步入健康发展的新时代,这是基于“四个超预期”而做出的重要判断。“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成果超预期;网贷平台银行资金存管上线数量超预期;网贷行业长效监管机制、政策顶层设计完善程度超预期;网贷行业良性退出速度超预期。”

  陆岷峰还指出,在新时代,网贷行业在发力支持实体经济方面有更多的担当。而对应的,基于网贷平台历史定位的转变,监管与发展也会出现转变,即从规范发展向促进发展转变,从加强监管向适度监管转变。

本站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核实。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会员文章,其作者博客简介和文章内容,均由作者本人编写,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网站无关。理财18网不对简介和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做任何保证。理财18网未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直接联系网站用户。任何网站用户因私加会员联系方式而导致的相关账户泄露与资金损失,均由网站用户自行承担。

文章标题搜索     
  博客搜索     
更多精彩文章
Copyright @ 2004 - 2024 licai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